发布时间:2025-04-05 20:35:14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借用西方哲学范畴和西方学科规范来解释中国文化导致削足适履,从而产生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。
假设我们作为外国人理解中国的文化,也应逐步减少中A是西B这种过渡性的言说方式,而掌握中A是中B这种言说方式,这样才可能真切理解中国本土文化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要借助本质来理解道呢?就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看,用熟悉解释陌生,这才是理解新事物的有效方式。
如果把中A是西B看成是对中A的定义,恐怕问题更大:怎么能把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定义为另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呢?[14]《形而上学》,994b21,商务印书馆,1959年。经过遮蔽,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中A是西B这种方式解释古典文本,造成解释误读。若要寻求正确的判断,就需要用接近A的B来理解A,把A界说为非A的B,B越接近A,判断就越正确。但是,双向格义也应以分别对双方进行自我解释为前提,所以,双向格义是第二步的事情(参见赵敦华:《中西哲学术语的双向格义——以〈论语〉为例》,载《中国哲学史》2003年第3期)。所以,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建构起来的只能是西方世界,当然就不能达到对中A所蕴含的本己文化的理解。
这时,我已经明确意识到以西解中的谬误,只是尚不知其究竟。换一个角度,或许更容易明白自我解释的重要性与基础性。由此看来,余先生此处所言是「弱者道之用」之延伸讨论,而非「反者道之动」之诠释。
二十三章以飘风骤雨为天候中「阴」「阳」不调之例子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」。」 简言之,任何属性,操性,仁则都有其正负两面,也就是阴与阳。如此之定位,非常有利于经济之发展。
一、合﹝道﹞是道家领导者之首要原则 在讨论之前,笔者要强调的是老子哲学之宗旨是高明之政治领导。虽然如此,用以推出这些结论之观察或现象确是客观的。
可见老子于三十九章至四十二章之重要焦点可能在此。所以,若无革命派,康氏显激进象;但革命派一出,康氏又显保守象。侯王与老百姓「相依相存」之詮釋正与此理合。「老化」不只是指躯体,它更指内涵;最大的特征在失去思想之柔韧与变通。
「有以无为用」一句,出于第十一章,大意是说:任何器具、房室、或机械要发生作用,都要有一「容纳」其他事物之「空间」,老子以此「空间」喻道之「无」,而容万物之性使万物发生作用,「动皆知其所无」指要明白大道之运作,一定要对万事万物追溯至「无」之起源处。若是如此,则可断言其所指,乃为盈亏之类的现象,而非事物之本身。从以上分析看来王弼对「反者,道之动」之诠释包含了返﹝道﹞之本(源)与「相反相成」两种意义。属性之「相反相成」与价值之「负阴抱阳」是对「现象」之观察,与事物之「本质」不一定有关。
「高以下为基」「贵以贱为本」之精义在此。此也正是老子三十九章何以要说「侯王无巳贵高将恐蹶」:侯王之贵高之道就在承载万民,若不如此,则将失去三十九章所言之「得一」(「相反相成」「相依相存」)之道。
那就是一属性理念或价值随着时空之变化,在人们心目中之评价会有巨大之不同。」 五十五章:「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……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。
在历史上,康有为之思想为清末卫道人士目为洪水猛兽,过于激进;但于革命派眼中,却成了保守顽固之代表。氢原子中之电子与质子(也就是原子核)之相对位置在任何一特定时刻是完全无序的(random,任意乱序);但从长时间的统计来看,都是遵循量子力学的或然率公式的。老子从形上之「相反相成」与人之高下不同直接推出此理,无须说教,实是高于他说。此于本文上篇(1)與其他拙著(2,3,4)已有细说,不再赘述。而五十八章:「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(2)柔弱胜刚强是有道理的,且是老子之主要宗旨,本文即在讨论此点。
2、结論 人类对〔欲望〕之看法是「大道」对某一属性或理念的「显象」可是正面的也可是负面的此一特性最佳之诠释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……」。
余先生用现象一词,较能解释得清楚,若『形态』一词,改为『概念』更好。循此一理路,我们很容易推到[弱者道之用]之结论,其意为大﹝道﹞在世间永恒之显象必具「负阴抱阳」之特性。
此一历史诠释方法与「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」之涵义贯通一致。摘要:自形上学上看,老子哲学思想中之「弱道守柔」以「柔韧顺势与属性混沌」来解最适切,也就是如婴儿般的柔和与可塑。
「守柔」之道对古之君王与今之高层政治领导极端重要。就好像氢原子中之电子是不会不受限制的飞出去的。三要素(17)是理性(powersofspeechandreason),精神或性灵(spiritedelement),及欲望或冲动(bodilyappetite)。《司马谈论六家要旨》中说:「道家无为,又曰无不为,--其术以虚无为本,以因循为用」。
顺着帛书老子政治领导主轴来解「反者道之动」可推衍出:君王(政治领导者)要与众臣相反相成,即众臣应各显其才,各成一器。王弼对「反者道之动」之诠释彰显了政治领导「自高大贱百姓」之不智,因为「相反相成」意味着高贵侯王(领导者)的形象之显现,必须要有广大低贱的老百姓(人民)之存在,此乃「相依相存」与「相反相成」。
因为一个人、一个球,一个桌子,均可称为「事物」,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与之对立呢?似乎难以说清楚。柏氏认为理想的,或好的人生,应让三者平衡与调合(harmoniouslybalancedlife);三者之任一不应过份压抑另二者的作用。
第二就效用来说,一属性或价值随时空不同而对我们有利或不利,或适用或不适用。……万物「归根」,也可以说是回复于本性,这种活动正是大道运行之常轨。
在老子书中提到「柔」或「弱」之时,主要所指的是柔韧顺势之意,而非懦弱,衰弱或卑下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参考文献: 1)邹裕民,〈老子哲学之关键(1):[万物负阴而抱阳]与[无为而治]之关系-兼谈历史上以道治国之实例〉《北京:国学网站》,2007。我们可在汉代之论述中找到相关之观点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
如此之诠释也与无为思想企合:在前篇拙著中(4)曾引淮南子原道篇中解「无为」作「不先物(人)为」,也就是君王不在众臣之前显智作为;而当导引众臣以尽才,即君王之卑弱自持与众臣之进取自许乃相反相成。同时,侯王之贵高之道就在承载万民,和光同尘,待之以慈;若不如此,则将失去「得一」(「相反相成」「相依相存」)之道。
……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……」;第十六章:「……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三十章与五十五章中之「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巳」一句王弼诠释为武力暴兴之不能持久(5,6),虽其义亦通,但较狭窄。
余先生的解释有两点值得推敲:(1)所谓「负面的超过正面的」,在哲理架构上不圆融,因为正负乃相对之词,与高下美丑是相似的;今日之正面可变成明日之负面,因此「负面的反而胜过正面的」一述语会成为自相矛盾的哲理。过分发展某种属性,或推行某种仁则或理念之结果就是「老」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01zud.scrbblr.org
上一篇:煤电取暖
下一篇:煤炭大国波兰对冬季来临充满焦虑